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马和民解读孩子“四无现象”

2023年05月29 15:28    来源:成都市家校协会

由电子科技大学工会和成都市家校教育协会联合主办的“第30个国际家庭日”主题活动上,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上海现代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马和民教授就家校社协同育人做了主旨发言。

马教授认为,如今教育生态正在面临全方位的深度改革,教育也从学校单一中心走向家校社多中心,无论家长还是老师、社会各界人士,都应适应这样的变化,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教育活动,这样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真正有意义的支持和帮助。

马教授还指出当前孩子们普通存在“四无现象”,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基础教育 从学校单一走向家校社多中心

马教授指出,基础教育已从学校单一中心走向学校、家庭、社区与社会多中心,从单一抓分数走向抓身心、抓学力、抓人格、抓特长、抓全面素质发展,从静态学校教育走向动态家校社协同育人。

“所以,我们既要返本守正,更要滤旧图新;既着眼未来,更聚焦当下;既要放眼全球,更要着力传承中华传统优秀家风。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形成合力 家校社协同育人 

家庭、学校、社会(社区),是孩子成长的三个重要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政策。

马教授指出,如今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在实践层面,存在高估了学业成绩的重要性、低估了长大成人的艰难性和忽略了培育人的本质力量三个重要问题。而在现象层面,也出现了各种失范现象,比如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日趋严重,自我中心主义几乎成为最重要的当代青少年代际特征,各种自杀、他杀及其他残酷的现实问题。“所以,家庭、学校、社会(社区)应建立起密切联系,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孩子“四无现象” “学会八字”来破解

马教授在主旨发言中透露了一项调查数据,2021年底,一项覆盖全球8万名青少年的研究发现,疫情期间患有焦虑和抑郁症状的青少年增加了一倍多。而根据马教授自己的一项调查也反应出国内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伤害上升很多。

“尤其是孩子们‘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没有家长和老师逼着孩子们就不爱读书;对真实世界无兴趣,沉迷于游戏、各种社交媒体;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马教授建议,家校社协同育人应建立严格的体系,首先确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标,其次创设合理的成长环境,最后再从具体项目做起。

马教授还建议,当下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把教会孩子学会付出、学会承担、学会利他、学会快乐作为教育的主题,这也是破解“四无现象”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看车
买车
微博
微信

扫一扫,关注我们